校友文化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 | 生命线上的千里悲壮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1日 16:54 浏览次数:

引 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沿海各大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作为抗战西南部的重要生命线,崎岖蜿蜒、山峦叠嶂,3000多名南侨机工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毅然回到祖国,奔赴前线,过险关、战困苦,甚至于流血牺牲,担负起中华民族抗战输血管的职责。

如今,巍巍山川,滇缅公路盘旋其中,一千多米的路段承载了数千名南侨机工的血汗。这是一条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生命带,也是他们用血肉铸成的民族脊梁。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校主陈嘉庚”第十七期,感受南侨机工踊跃响应号召、支援祖国抗战的英雄传奇!

本篇正文约31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被称为抗战生命线,它起于缅甸的腊戌,止于云商腕町,翻越过海拔三于多米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跨过怒江、澜沧江、漾濞江等大江大河,穿过八处惊险万分的悬崖峭壁,道路崎岖,山峦叠嶂,全长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

一九三七年底南京沦陷时,为保证美英等西方国家与苏联支援中国抗战的军需与其他物资运抵中国前线,国民政府按照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的计划,在缺乏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以二十万中国劳工的双手,硬是在重山峻岭间刨出了这条公路。在中国公路史上,这是唯一一条百分之八十以上依靠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劳工修筑起来的公路,当青年人都奔赴前线抗敌之际,滇西妇孺老幼用背篓,用䦆头,用双手,夜以继日,人挑肩扛,一点点铺起这条埋葬日本占领中国梦想的交通大道。公路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通车,全程仅用九个月完成,但不少于三千人在筑路中献出生命,其中包括八名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公里埋葬六个人的生命。公路筑成后,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称“这是一条用手指凿出来的公路,堪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人做出了多少人间奇迹!

滇缅公路之所以史称抗战的生命线,一是因为这是一条用几千个生命铺就起来的公路,它是公路史上的奇迹;二是它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络的运输线路,在危难之中撑起中华民族抗战输血管的职责,担负着将抗战物资运抵中国战场的严峻使命,是战争史上奇迹,而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则是由三千多名华侨技工的生命与鲜血书写而成。

图片

滇缅公路昆明至畹町路段,全长九百五十九点四公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本占领南京后,加紧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封锁。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失守。十月,广州沦陷,日寇占领广州港口,中国通往外面世界的海上通道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了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通道。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支援中国抗战的军事装备与各种物资全靠这条公路输送。为此,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西南运输处。当时国际上支援中国一万多军汽车,滇缅公路也刚刚开通,抗日前线与滇缅公路运输最缺的就是汽车司机和机修工人。于是,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请求南侨总会支持,代招华侨机工回国服务。

作为南洋华侨抗日总部的怡和轩更加忙碌了,接到电报后,陈嘉庚召集总会各路领导协商后,立即在报上发布南侨总会《通告第六号: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并致函机器行代为征募,号召“际兹国族凌夷之日,正好男儿报国之时”,华侨机工“当可联袂而起,为国服务,共肩民族复兴之责,以尽国民之天职”。陈嘉庚说:“海外华侨就南洋而言,人口有八百多万人,当兹祖国被侵略而抗战,如在壮健之年,而有相当能力者,均宜回国服务。”他号令华侨机工要“毫不犹豫”地“对我国滇缅全路修驶人员负完全供应之责任”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七日,正是农历除夕,第一批南侨机工八十名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踏上征程。出发前,陈嘉庚在怡和轩召见全体技工,他赞扬他们放弃海外的职业,回国服务,不但利益减少,而且劳苦增大,他为“青年有志具此牺牲精神”而感动,认为青年机工回国服务的精神,“足为全马来亚之模范”。从发出号令到整装出征,第一批南侨机工的组建前后不过二十一天。

二月二十二日刚刚送走第一批回国机工的陈嘉庚,又开始第二批机工的招募,他通函南侨各埠筹赈会鼎力,在南侨机工《组织法及其手续》中特别要求回国服务机工“须注重忠诚为国,肯牺牲,能耐苦,有恒心”。二月二十五日,南侨总会发出《第七号通告》,三月七日,发出《第八号通告》,号召华侨司机机工紧急行动起来,“竭诚贡献,以抢救祖国之危亡,尽其国民之天职”。三月十三日,第二批二百零七名回国服务的华侨机工,从红灯码头登上“丰祥轮”,在千余人的欢送下走向祖国的滇缅运输线。三月二十一日,在第二批南侨机工出发一周后,南侨总会又发出《第九号通告》,开始第三批机工的征募,激励南侨青年“为国效命,以成时势之英雄”,结果响应极其热烈,“原按三百余名,顷因各地踊跃投效,竟达六百余名之多”,于是总会于三月二十三日函告各埠停止征募。第三批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人数达到五百九十四名。之后,一次次南侨总会征募汽车机工的通告接踵发布,一批批自愿回国效劳的南侨机工从新加坡马来亚经安南或经仰光踏上祖国的土地,投入抗日救亡的战斗。从一九三九年二月到八月,共有九批三千一百九十二名南侨机工回到祖国的抗日战场,其中有一部分司机从仰光直接驾着国际支援的汽车奔赴抗战前线,更多的南侨机工则投入到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的运输战斗,青春生命,在战火中成长,报效祖国,尽华夏子孙天职。

图片

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的华侨机工车队槟城华侨筹赈会妇女部白雪娇是位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巾帼,因顾虑家庭阻拦,化名“夏圭”随机工队伍回国抗日。临行前,她给母亲留下一封告别信,信上写道:“家是我恋的,双亲姐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青年机工李世容性格不拘一格,父亲一贯不满于他的放纵行为,父子间数年来互不关照,直到第二批机工要出发当天,父亲才知道儿子已经要出征回国报效,闻讯之后不胜欣慰,立即准备现金五十元、衣服一套、眼镜一副,送到准备启程的队伍,勉励儿子努力为国服务,不消灭日寇不可南来相见。蔡仁德的母亲一生只生一子,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老人平时全靠儿子照顾着起居饮食,但儿子也报名随南侨回国队伍奔赴滇缅公路,也是出发当天,母亲才知道儿子的决定,念儿子为国效劳志向已定,也不阻拦,只交代儿子须每月家书,为慰慈母。

南洋青年机工奔赴祖国战场的义无反顾,他们应征回国服务的热情与决心,他们放弃南洋安逸富裕的生活,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而选择艰难困苦为国分担,选择浴血奋战的生存,“月薪有叻币百余元者亦甘放弃回国为抗战复兴大业而奋斗”,让陈嘉庚“深感欣慰”,觉得“实诚难能可贵”。

滇缅公路上的日日夜夜,遇到的是南侨机工在南洋根本想象不到的艰苦,丛林峻岭中遍布林烟瘴气、蚊虫野兽,生活上住帐篷、吃陋食,病了缺医少药。陈嘉庚知道后还特地寄来了许多金鸡纳霜药品,还为国民党政府没能遵照征募机工时承诺的生活待遇而致电蒋介石投诉,对国民政府甚感失望。

但更为严峻的却是南侨机工的喋血运输。当时,日本为了阻拦国际支援物资运抵中国前线,特别组建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命令驻扎越南的一百架陆航机轮番轰炸滇缅公路沿途的桥梁、站口,阻拦中国汽车的运输。对此,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敌机时常来轰炸,闻两个大桥多被炸坏,军火减运不少,每天仅可行半日而已,余甚为忧虑。”就这样,南侨机工的载重汽车在高山密林中的崎岖山路上盘旋,脚下是万丈深渊,头上是敌机的狂轰滥炸,一条抗战的生命线,也是一条生命的死亡线,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放弃南洋优厚的物质条件来到祖国的南侨机工,就这样毫无怨言地在千里滇缅公路上浴血奋斗,背负着民族重任,于生死而不顾,将决定战争胜负、民族存亡的军事装备与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滇缅公路运输的军需物资达四百五十万吨,平均每天有三百吨物资从这条公路运抵抗战前线与后方。

在这一千多公里的抗战生命线上,有一千多名的南侨机工牺牲在这丛林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里。巍巍山川,记录下历史画卷中悲壮的一页,斑驳的千里公路,却是由血肉筑成的抗战生命线。这不仅仅是一条公路,还是一个民族存续和崛起的脊梁,是“一条连着华人华侨和祖国的路”(南侨机工后代陈达娅语),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存亡之际海内外中国人筑起的运输长城,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不惧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伟大精,对此,陈嘉庚曾极其感慨地赞叹道:“其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之精神,尤足于感天动地。

注:

①南侨总会:《通告第六号: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南洋商报》1939年2月14日。

②陈嘉庚:《望机工善自勉励审慎勤勉》,《南洋商报》1939年3月27日。

③陈嘉庚:《在南侨总会欢送机工回国会上致词》,《南洋商报》1939年4月5日。

④陈嘉庚:《南侨回忆录·敌机炸两桥》,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第296-297页。

⑤陈嘉庚:《陈嘉庚在武汉合唱团赈会上演词》,《南洋商报》1939年3月9日。

原著 | 朱水涌著《陈嘉庚传》

(大润发的娱乐游戏网站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2021年11月重印)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栏目编选委员会

主任 | 王智兰、黄宇霞

副主任 | 郑辉、葛学凤

委员 | 李绍玉、陈瑶华、林麓、蔡伦

编选 | 安文琪

编辑 | 游丽华

图片来源 | 网络及原著《陈嘉庚传》

联合出品 | 大润发的娱乐游戏网站秘书处党支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第二、第三党支部